
姓氏哈
拼音hā、hǎ、qià、xiá
排名最新第 482 位。
位于桓姓 之后,呼姓 之前。
哈姓 百家姓排名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482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368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496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344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495 |
哈姓 姓氏源流
一、哈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黑龙江之嫩江县,内蒙古之乌海,甘肃之酒泉、徽县,新疆之塔城,云南之泸水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回族、傈僳族姓氏。或与“哈”之hǎ姓同,俗读音变,致使“哈”之hā、hǎ二音并行,遂成两姓。
二、哈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黄骅、辛集,山东之龙口,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大同,新疆之布尔津,陕西之韩城,湖北之武昌、老河口,江西之崇仁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回族、满族、锡伯族、土家族姓氏。《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汉语大字典》注云:“源于我国少数民族。《篇海》:‘哈,夷姓。’《正字通》:‘哈,外国姓。楚书,哈,读遏哇翻。’明杨慎《希姓录》:‘哈,哈永森,泸州人。’清代有河间人哈元生,雍正中任贵州提督。今回族有哈姓。’”“又,回族之哈姓或出自马哈麻”氏。“马哈麻”即“默罕穆德”之别译。或以名为姓,后改单姓哈,盖取第二音节谐“哈”而得。
2、锡伯族之哈姓则由哈雅喇氏、哈斯胡里氏所改,皆取其首音谐哈而得。
三、哈
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引《正字通》收载并注此音。一音hǎ,为现行姓氏。详见该条。杨升奄《希姓录》有哈永森。
四、哈
《姓氏词典》引《中文大辞典》收载并注此音。(按:查《中文大字典》,未见此姓;查《汉语大字典》,未见此音。姑收录以备考。)
五、哈
哈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哈姓起源:
1、见《篇海类编》。
2、鄂温克族哈赫尔氏,汉姓为哈。
3、裕固族哈勒嘎尔氏,汉姓为哈。
4、锡伯族哈斯胡里氏,汉姓为哈。
5、回族姓。
哈姓名人:
哈新民,明时长葛人,洪武中任御史。哈元生,清时河间人,累官贵州提督。
郡望:长葛,汝宁。
哈姓 相关姓氏
哈巴、哈哩、哈剌、哈那、哈斗、哈鲁 (哈魯)、哈吉、哈佳、哈来 (哈來)、哈坦、哈普都、哈斯呼、哈齐特 (哈齊特)、哈库尔 (哈庫爾)、哈尔朱 (哈爾朱)、哈尔拉 (哈爾拉)、哈尔察 (哈爾察)、哈喇鲁 (哈喇魯)、哈尔吉 (哈爾吉)、哈玉特、哈答吉、哈鲁特 (哈魯特)、哈鲁歹 (哈魯歹)、哈鲁乌 (哈魯烏)、哈雅喇、哈迷里、哈达海 (哈達海)、哈达岱 (哈達岱)、哈起克、哈赫尔 (哈赫爾)、哈萨喇 (哈薩喇)、哈苏特 (哈蘇特)、哈苏哩 (哈蘇哩)、哈纳克 (哈納克)、哈答歹、哈密理、哈塔锦 (哈塔錦)、哈喇沁、哈勒滚 (哈勒滾)、哈剌鲁 (哈剌魯)、哈哩特、哈齐里 (哈齊里)、哈勒斌、哈剌乞、哈刺阿、哈刺亦、哈喇娄 (哈喇婁)、哈代灵 (哈代靈)、哈也湾 (哈也灣)、哈儿鲁 (哈兒魯)、哈喇楚、哈勒塔剌、哈勒塔喇、哈勒嘎尔 (哈勒嘎爾)、哈勒努特、哈勒图特 (哈勒圖特)、哈什克忒、哈达伯喇 (哈達伯喇)、哈剌淋臣、哈鲁奴特 (哈魯奴特)、哈达纳喇 (哈達納喇)、哈达纳刺 (哈達納刺)、哈吉普那、哈嘎布瑞、哈尔吉努 (哈爾吉努)、哈尔哈思 (哈爾哈思)、哈喇鲁特 (哈喇魯特)、哈基纳喇 (哈基納喇)、哈巴哈臣、哈忒乞歹、哈斯胡里、哈斯呼哩、哈卜齐特 (哈卜齊特)、哈机纳喀 (哈機納喀)、哈普齐克 (哈普齊克)、哈勒齐塔特 (哈勒齊塔特)、哈儿柳温台 (哈兒柳温台)、哈剌吉答歹、哈尔毕里克 (哈爾畢里克)、哈尔济诺特 (哈爾濟諾特)、哈喇奇塔岱、哈喇哈斯尔 (哈喇哈斯爾)、哈尔固朴和特 (哈爾固樸和特)